它曾吊打高通!盘点那些逝去的 SOC 厂商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所察觉,如今的 Android 手机阵营相比三四年前可以说变化巨大,比如说当年你买手机的时候,还需要先考虑一下要基于哪家 SOC 厂的处理器平台,而现在几乎没得选,大概率是高通,高通,高通(毕竟苹果、三星和华为只在自家手机上用),中端更是只能在高通 6 系 7 系中的四五款产品上纠结来纠结去。因此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来缅怀一下 Android 手机 SOC 界的逝者们。
01
德州仪器 OMAP
既然是缅怀话题,德仪自然是头一份,虽说挂了 6 年了,但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有人提起,毕竟当年的战绩确实彪炳,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是萌新,那么笔者先在这里简单科普一下: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简称 TI,是手机平台行业的老牌巨头,旗下 OMAP 系列处理器的历史远远长过 Android。太早的就不了,就说 Android,在 2010、2011 年,它是和高通三星从单核战到双核的强大对手,甚至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4430 和 4460 就是当时最好的 SOC,如今缅怀党们三句不离“吊打高通”就是证明。然而 2012 年传奇戛然而止。
讲完德仪的生平,就该“开棺验尸”了,原因有很多,有技术积累上的根本原因,也有客观条件和产品迭代上的直接原因。咱们从浅到深来看。
首先,德仪完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 2012 年的新品跟不上,该迭代的没迭代,导致包括摩托罗拉这样的铁杆客户都跑到高通那里去了。而这事又是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是产品规划上的失误,2011的 OMAP4 系列完事之后,OMAP5 的规划并非行业主流的四核A9,是双核 A15,而 A15 是 ARM 公版的初代大火炉,即便只有双核,功耗也绝对不是盖的(可以参考上不去手机的 Exynos5250),行业最早的 A15 手机是 2013 年的 Galaxy S4 系列,因此德仪执行了一个根本搞不出来的产品路线图,当然会翻车;
其二就是选错了队友,因为 2011-2012 年,从 45nm 到 32/28nm 的演进,晶圆行业面临着是否应用 HKMG 技术的十字路口,结果除了三星的迭代还算正常之外,其他几大巨头都有不同程度的翻车,比如台积电,推迟来推迟去,只能先用 poly/SION 来应急,而联电直接没了影子。而当时,因为制程演进的艰难,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拿到产能资源,SOC 巨头们和代工巨头们各自搞起了一对一的结对,三星 Exynos 当然是自家,高通和英伟达抱了台积电,留给德仪的就只剩下联电了,最终悲剧结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以上的这些事确实足够让 OMAP5 致死,但德仪这种巨头本不应该在这么容易就垮掉才是,毕竟看看海思,总不至于比连用两年 K3V2 还惨吧。
接下来就是根本原因了,和德仪的技术积累有关。2011 到 2012 年还有几个趋势很重要,一是 4G 逐步铺开,基带技术越来越重要,二是以小米 1 发布为开端,新兴整机厂商迅速崛起,导致行业对于整机平台解决方案的需求越来越大,单单一颗 SOC 远远不够,以便节省大量的采购、研发和技术支持成本。前者嘛,众所周知德仪不做基带,最多只有射频收发器,后者的话,看一下德仪的业务线就知道了,手机平台上比较重要的几大件,没有一个是德仪拿手的,最接近的是电源管理,讲道理属于外围,于是对于德仪来说,前路困难重重。
不过到这还没完,毕竟面对这种变局,吃香的只有高通和联发科,三星、海思、英伟达也好不到哪去,但三星有自家的代工资源,海思有华为这个保姆客户,英伟达好歹也有自己的 GPU,而德仪呢?真·一无所有,再加上 OMAP5 的翻车境况以及美帝传统半导体巨头的经营习气,最终放弃手机业务可以理解。
02
英伟达 Tegra
从表面来说,德仪算是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自己放弃的,结局比较体面,接下来这位可就不是了,被各大手机客户们敬而远之,最终 CEO 在采访中坦白要退出,这就是英伟达。
其实老黄要做手机这摊子的思路还是没问题的,毕竟 2011 年初高调发布的 Tegra 2,正好打在了 Android 游戏真正起步的那一刻,这款产品的战绩也很不错,进入了不少客户,比如 LG、Motorola、中兴、天语以及当时大多数的 Android 平板。不过这款产品的“成功经验”,最终也变为了 Tegra 的灭亡序曲。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Tegra 对比别家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品出得快,Tegra 2 都开卖了,别家双核还没影子。然而多关注芯片产业的话就能知道,厂商发布 SOC 产品的时间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需要找节奏的,其一是 ARM,以及 GPU、内存、闪存厂商们推出新架构新规格的时机,其二是各大晶圆代工巨头们迭代制程释放产能的时机,因此行业内会有 2-3 月和 9-10 月两个集中的新平台上市时段。
而 Tegra 呢,每次都赶得很奇怪,再加上老黄一直都不是台积电最优先的客户,让产品在制程上总比别人落后一等,结果功耗巨大,前期没人敢用,最多是平板,Tegra 4 首发平板都上不了,只能是老黄自家带风扇的 Shield 掌机,导致好不容易打的时间提前量就硬生生被抹平甚至反超,只要靠六字真言 “有能耐上手机”就能让所有 Tegra 吹全部退散;
第二,是老黄的坏习惯,消费级显卡做惯了,刀法过于精湛,Tegra 2 阉了 NEON 导致解码被人吊打,Tegra 3 阉了总线带宽导致海思 K3V2 都敢在发布会上踩它两脚,Tegra 4 还是连 big-little 都敢不用的 A15 火炉,和友商同代正面硬刚,不凉才怪;
第三,就是手机厂商们用着用着发现,Tegra 一点都不靠谱,不仅老黄核弹名不虚传,功耗爆炸,而且产品都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就比如说虚焊、黑屏、花屏、睡死、触控失灵等等,除了 LG 之外,厂商们一旦采用 Tegra,都会导致销量和口碑的滑坡。结果从 Tegra 2 到 Tegra 4,老黄可以说把客户们得罪了个遍,等到 K1 这一代,手机这边已经无人敢用,Denver 和 Kepler 最终算是白来了。
这样在失去了几乎所有客户的信任,还面临和德仪一样的转型困难的情况下,老黄在手机这边打退堂鼓,当然也是很好理解的了。
03
意法爱立信
前面两位好歹也曾经是行业内数得着的一线厂商,接下来的就都是些“小角色”了。比如欧洲 SOC 的独苗,意法爱立信,是法国意法半导体和瑞典爱立信合资成立的,上市的产品只有两款,是 2011 年推出的 NovaThor U8500 和 A9500 双核处理器。
其中 U8500 的战绩还算不错,因为是第一款中端双核,还集成了 3G 基带,客户确实不少,三星、索尼、摩托罗拉、HTC、联想等等都有用过。事实上,虽然意法爱立信产品本身性能弱鸡,但如果 4G 研发跟上的话,在中低端续个几年并非不可能实现。
可惜企业自己不给力,一直在亏钱,U8500 发布刚一年,意法就退出了,于是凉凉不可避。
04
博通
博通作为耳熟能详的网络行业方案巨头,眼红手机市场可不是一年两年了,诺基亚日薄西山之时就有用过博通的 ARM 11 产品。
事实上博通确实打过 Android 阵营的主意,型号是 BCM28155,搭载在三星 Galaxy S2 Plus 上,于 2013 年初推出……讲道理 S2 系列时隔快两年突然诈尸就已经够辣眼睛的了,再看看 BCM28155 的参数,双核 A9,40nm 工艺,以及奇怪的 VideoCore 而非 GPU,毫无疑问,博通在这条线上的工作人员,绝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集体被续了两年。
这样的产品能立足就见鬼了,实际上也的确如此,除了 WLAN 芯片业务的老客户三星给了面子,在 S2 Plus 之外,还出了一个版本的 Galaxy Grand,其他厂商无人问津。博通也很识趣,乖乖退出。
05
美满电子 PXA
说到可惜二字,Marvell 也是能拿来充数的,作为英特尔 ARM 部门的新东家,在 Windows Mobile 时代,旗下 PXA 系列也是响当当的巨头,而且自家出 4G 基带的时间也不晚。
不过很奇怪的是,在 Android 时代,Marvell 几乎从未进入过主流视野,这是行业诸多未解之谜之一,笔者猜测可能是没及时走出 Windows Mobile 时代一款 SOC 续 n 年的固有节奏。后来在 2013 年的时候发布了一个 PXA1088,规格比 MT6589 更弱,还是海思所抛弃的 GPU 厂商 Vivante 的接盘侠,结果毫无疑问被当时春风得意的联发科吊打。
估计是看到这个结果,Marvell 心灰意冷(关键是谁给你的信心啊喂),以后再就没见过 Marvell 的手机处理器了,如今 Marvell 官网上只有嵌入式和服务器处理器业务。
06
英特尔
手机行业热了这么多年,放弃 ARM 的英特尔无疑肠子都悔青了,但面对这么大的蛋糕很难不留口水。于是 2013 年,在 PC 大客户联想的帮助下,Atom Z2580 随着 K900 被推向市场。
但 Android 毕竟是 ARM 的主场,X86 肯定会水土不服,于是用户们发现,不兼容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英特尔当然也没闲着,在开发新处理器的同时,也在拉着 Google 去解决 X86 跑 Android 的问题,我相信 Google 也不会放水,毕竟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顺带给 Android 登陆 PC 市场开了一条康庄大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搭载 Z3580 的华硕 Zenfone Zoom 成为了绝唱,此后的 Z3590 只剩下传说。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说的确没有再出现搭载英特尔处理器的手机,但后来英特尔把 X86 授权给了展讯,还亲自代工(其实说展讯贴牌更准确点),推出 SC9853I 这个产品。不过展讯的影响力大家心里都有数,用倒是有人用的,但远没成气候。
07
LG
最后一家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写进来,在笔者的记忆里,LG Odin 处理器一直处于传说状态,在 2013 年就有各种将要量产的报道,传闻中性能不在 Exynos 5410 之下。不过后来就鸦雀无声不了了之了。
本来想想也是,LG 一不代工,二没做处理器的经验,自家手机部门高通还用得美滋滋,真要给 Odin 出产品就有鬼了。但笔者去调研了一下,发现是有个 LG Liger 型号叫 F490L 的说是搭载了 LG Nuclun 处理器,而且现在还能下载到 kdz 刷机包,看样子似乎真的存在过的样子。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LG 现在手机业务自顾不暇,处理器当然也就不会再有后话,最多只是“存在过”。
当然,你可能还听说过别的,比如大唐联芯,就是后来的小米松果,很久没出新品了,但是据小米产品总监王腾说松果还在继续研发,所以不算逝者;恩智浦(飞思卡尔)、瑞芯微、全志、晶晨、晨星、君正等等做的是平板、电视、车机,不是 Android 手机,因此也不列入。
现在就剩四家了 缅怀逝去的安卓手机处理器厂商
安卓作为目前占有率最高且最开放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自然硬件性能的比拼历来是用户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而现在基本随便一个稍微懂一点硬件的消费者都知道有高通、三星、联发科和海思四大处理器厂商。那么还有谁?其实当初还有很多,在市场竞争大浪淘沙中沦为了历史的尘埃。这次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逝去的安卓手机处理器厂商。
德州仪器OMAP:
如果把时间轴推回6年,那时候联发科还是非智能山寨机的代名词,海思更是八字没一撇,和高通三星从单核一直战到双核的强大对手则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简称TI,对就是那个著名的基础芯片巨头。
事实上德州仪器在手机界摸爬滚打的历史要比Android悠久得多,早在以诺基亚为代表的Symbian系统机型叱咤风云的时候,德仪的OMAP系列处理器就是主要供应商之一,彼时的战友还有摩托罗拉半导体,后来独立改名叫飞思卡尔。而在Android崛起的时代,德州仪器则是摩托罗拉移动短暂复兴的支柱之一,经典的Droid、milestone和defy系列都是基于当时的OMAP3和4系列平台。
2011年双核时代的来临,德州仪器更是迎来了它在Android世界的全盛期,凭借OMAP4430和4460的强悍表现,成功压过老对手高通和不靠谱的英伟达,再加上产量有限几乎不对外出售的三星,德仪几乎成为彼时首屈一指的手机处理器厂商。
然而迎来了巅峰,德仪的传奇却也戛然而止。似乎是在和晶圆代工巨头们的合作上出了问题,德仪的新旗舰OMAP4470有如作死一般地继续沿用台积电45nm老制程,而下一代的OMAP5系列又迟迟无法出货,再加上4G时代的来临基带又是德仪的弱项,客户们纷纷转向高通MSM8960,结果伟大的德仪OMAP帝国在2012年瞬间崩塌,彻底退出手机处理器市场,令人唏嘘。
如今我们只能面对三星i9260和亚马逊Kindle Fire HD这些谢幕之作缅怀曾经的巨头了。
英伟达Tegra:
作为如今首屈一指的GPU巨头,核弹老黄当年也看到了智能手机市场那深不见底的潜力,于2010年底不失时机的推出了自家第一款产品,也是业界首款双核处理器的Tegra2,不仅顺利分得不小的手机份额,彼时刚刚起步的Android平板也几乎成了NVIDIA的盘中肉。
然而NVIDIA的初战告捷事实上也注定了其未来的失败,Tegra2在同代双核中性能偏弱,功耗反而偏大,还阉割了NEON,口碑甚至还不如公认失败的高通MSM8260,只是靠着先发优势才得以生存。而此后的Tegra3依旧继续此战略,早早推出,结果赶不上制程进步而奠定了落后一代的节奏,可能也正因为功耗巨大,Tegra3上手机足足晚了大半年,先发优势尽失,被那些用上新制程的对手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甘失败的NVIDIA此后推出了Tegra4,但依旧没有扭转制程落后的困局,强上高规格的后果只有核弹级的功耗,死路一条。结果Tegra4成了老黄在手机界的绝唱,还坑苦了诸如小米、中兴等厂商,下一代的TegraK1和TegraX1只出现寥寥数款Android平板和游戏机上,即便新的Denver架构号称秒天秒地。而现在的老黄早已有了自知之明,转战车载平台,也许没多久,搭载老黄Tegra核弹的“自爆卡车”就会正式进入消费者们的车库。
意法爱立信:
总会有人奇怪,那发达国家扎堆的欧洲怎么没人做手机处理器,事实上除了ARM系列架构授权和Mali系列GPU的厂商ARM和PowerVR系列GPU厂商Imagination是英国企业外(虽然前者被日本软银收购了),欧洲还是有人搞过SOC的,也就是法国意法半导体和瑞典爱立信合资的意法爱立信(ST-Ericsson),它在2011年末推出了自家产品NovaThor U8500双核处理器。
U8500的规格相比2011年的诸位双核弱很多,尤其是GPU,于是它成了第一款针对中端市场的双核SOC产品,按理说成绩不错,打入了不少厂商的中端产品线,比如三星Galaxy Advance和索尼LT22i、ST25i等等。然而它的口碑很坏,在随后到来的4G时代,STE也没再获得客户们的青睐,于是销声匿迹。
此后在2013年初,因为巨亏,STE只能倒闭,资产被两位母公司彻底分拆。
博通:
网络行业的巨头博通公司(Broadcom)当年也曾想在手机SOC界分一杯羹,于2012年末推出了试水性质偏高的产品BCM28155,当然更早的时候还有基于ARM11的BCM2727和2763,然而搭载于日薄西山的诺基亚N8和808上结果毫无存在感。
BCM28155其实也是一款双核芯片,彼时也是个过时的货色,而且这东西用的并不是正统的GPU,而是偏重于视频解码的VPU,对外号称四核,制程还是古董级的40nm,结果这种离经叛道且投机取巧的做法并不被市场买账,虽说开头不错打入了三星产品线即i9105P,但此后再无后话,博通也只能乖乖回去继续啃路由器和网卡。
美满电子:
其实德仪之外,还有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名字是美满电子(Marvell),我们现在更多听说的所谓SSD界“马牌主控”就是出自于此。事实上Marvell在智能手机界征战的历史甚至不短于德仪,它的处理器业务是2006年收购的英特尔(Intel)ARM处理器部门,命名为PXA系列,在PDA和Windows Mobile时代是巨头级的角色。
然而Android时代来临后,Marvell面对至少一年一更的处理器大战似乎准备不足,研发极慢,唯一数得着的产品PXA1088还是在2013年对位联发科MT6589的低端货,A7架构四核心,GPU还是从海思K3V2开始就恶评遍地的厂商Vivante提供的GC1000,自然免不了被吊起来打。结果无法打开市场,Marvell也就此在手机SOC界不见踪影。
英特尔:
前面提到了Intel,这里就说一下,毕竟当年卖掉了自家的ARM部门,Intel眼红于Android智能手机,就只能靠X86架构硬上,结果可想而知,本来以ARM为主流的Android跑在X86上遇到了一堆不兼容的问题,Intel即便拉上Google试图解决,但也照样恶评满满。
因此,虽说以Intel的声望还是拉来了不少PC界的合作伙伴们进攻Android市场,但无一例外相关产品都以失败告终,于是Intel自己似乎也缺乏继续下去的兴趣,在好队友华硕搭载Atom Z3580的Zenfone Zoom之后就再没见过Intel平台的手机,反倒是去疯狂补贴山寨Android平板厂商们,直接导致Android平板行业病入膏肓。
相关问答
NovaThor U8500 cpu怎么样 -ZOL问答NovaThorU8500cpu怎么样?想入手一个索尼手机,型号是索尼st25i,看到索尼st25i的cpu是novaThoru8500,不知道这个cpu怎么样,这里问问大家。CPUNova...
国产太子巡航摩托车有哪些好推荐?太子车一直是摩托车中关注度比较高的一款车型,这类车辆骑行舒服,外形漂亮,不管是小太子车,还是风暴太子都具有很高的实际用途。以下在众多太子车中选择几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