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我们这90年
(文/孙彦德 邓媛)
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对于走过不平凡历程的“90后”《参考消息》来说,亦恰是风华正茂时。
从当年仅凭“一部半电台”创刊,到如今开启建设全媒体新闻机构新征程,《参考消息》的90年,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步,始终与改革发展并肩,始终与党中央和亿万读者在一起。
2021年11月7日,当我们回望历史并重新打量这份报纸所走过的路,既看到了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再次感受到了来自党中央的关怀、众多读者的厚爱,以及几代“参考人”的接续奋斗和默默奉献。
最早铅印的《参考消息》现存中央档案馆,是1942年12月1日至1943年1月31日的合订本。
红色根脉:一分钟也没离开过党中央视野
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一份特殊时期的中国刊物成为馆内珍藏。这些出版于抗战时期的《参考消息》原件,其漂洋过海的旅程,一如已泛黄的刊物所记录的那段红色历史,既坎坷曲折,亦波澜壮阔。
当年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的国际友人林迈可,在延安时期的新华社工作时就曾参与编译出版这份刊物。他精心保管500多期《参考消息》,并在抗战结束后带回英国,赴美定居后又将这批刊物带到了美国。
中国共产党,延安,抗战——当这些关键词与《参考消息》连结在一起,所记载的不仅仅是这份报纸迄今90年的历史长度,更蕴含着从诞生到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红色根脉。
1931年11月7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在江西瑞金诞生。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办地,“红都”瑞金也是《参考消息》的正式发源地。
在那次大会上,由同样刚刚创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油印出版的《参考消息》创刊号被分发给与会代表。《参考消息》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从那一刻开始扎根、生长、延伸,并成为它90年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
从创刊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前,《参考消息》在瑞金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等名称出版。那三年的时光,是《参考消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起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参考消息》编辑部也是“流动”的。从瑞金到延安、从陕北到西柏坡,直至到达北平,《参考消息》编辑部“转战在路上”的这段过往,整整历时18年。《参考消息》的办刊轨迹,与中国革命的历程完全同步,一分钟也没离开过党中央的视野。
《参考消息》刊发的国内外信息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为党中央作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服务中央、做好“耳目”、为高层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光荣使命,始终是《参考消息》编辑出版的第一宗旨。
1957年3月1日,改报后出版的第一期《参考消息》。
一纸风行:“万报之报”的强大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参考消息》的几次扩大发行,都与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密不可分。其中1957年3月1日《参考消息》由刊改报,就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周总理不仅亲自审阅了《参考消息》改报试版整整七页的全部稿件,还对报纸的编辑方针、选登内容、标题制作、版面安排等留下诸多批语和指示。邓小平、胡乔木和彭真等领导同志也针对《参考消息》该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进行过热烈讨论,为报纸发展“定调支招”。
来自“特殊读者”的特别关注,也让《参考消息》有了独一无二的影响力。以《参考消息》的版面安排为例,当年周总理曾指示要把国际局势发展的重点问题放在头版,海外对我方的反应登在当时的末版第四版。他的指示一直沿袭至今,《参考消息》如今仍然是每日头版重点报道国际局势焦点内容,末版报道涉华新闻。
作为中央授权独家转载国外及港澳台媒体报道的报纸,《参考消息》从诞生第一天起就遵循着“原汁原味”的报道风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多年前曾回忆起第一次接触《参考消息》的感受:“说句实话,感到这样的报纸还能出?因为里头都是外国的报道,甚至有些是批评咱们国家的。当然,另一个也感到很新鲜。”
这些“很新鲜”的、甚至是批评中国的文章,其实是毛主席有意为之。用毛主席的话说,《参考消息》上的文章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作用就是三个字:种牛痘。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材料,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此后,他又多次提及《参考消息》对读者的特殊意义:“要见世面,要见风雨,不要坐在暖室里头,暖室里头长的东西是不牢固的。”
特殊身份、特殊内容、特殊作用,都为《参考消息》风靡全国埋下了伏笔。
著名作家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多次提到《参考消息》。书中主人公为看当天的《参考消息》,主动申请去大队值夜班。而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消息》并从此打开另外一个天地的故事,很多读者更是耳熟能详。文艺作品中的细节,不只是作家个人经历的印记,更是《参考消息》在那个年代一纸风行的真实写照。
从1957年改报起,《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不断扩大,读者群从中央领导到县处级干部,从每个人民公社到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再到后来全面开放订阅,《参考消息》发行量持续增加。1970年,发行量突破100万份,1971年突破500万份,1975年突破800万份。
记录历史发展进程的《参考消息》,许多重大报道都曾在全国引起强烈震撼。从1971年6月连续在头版头条转载斯诺访华文章透露欢迎尼克松访华信号,到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报道深得人心,再到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经中央授权独家公布相关信息……这些报道,都令《参考消息》“洛阳纸贵”,风靡一时。1979年4月,《参考消息》发行量创下了908万份的历史最高纪录。
新华社前秘书长张国良曾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非常强烈地希望看到《参考消息》。“因为想了解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以及外国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有什么评论,有什么观点。”
虽然当下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但是《参考消息》凭借其报道的权威性、平衡性、客观性,依然是中国读者无可替代的新闻信息来源。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信息爆炸、泥沙俱下的传媒生态,《参考消息》继续秉持“万报之报”的办报方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呈现和还原新闻热点事件,博采众长提供各方观点,为读者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做出自主判断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些同样“独一无二”的特质,也令《参考消息》在新的历史时期愈发显现出其特殊的价值。
2001年1月1日,《参考消息》新世纪珍藏版。
融媒时代: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参考消息》继续引领潮流,开风气之先,曾最早介绍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浪潮奔腾而至,昔日的构想已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参考消息》自身也成为信息化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报网端微”以及多个渠道号的全媒体矩阵已初具规模。
2012年1月5日,参考消息网(cankaoxiaoxi.com)正式上线。抓住时代机遇的参考消息网很快迎来高速发展期,日均访问量曾高达1500万,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口皆碑。
《参考消息》也开始发力社交媒体。2011年11月7日,《参考消息》官方账号发布了第一条微博,如今《参考消息》微博已经拥有逾2300万粉丝;2012年10月,《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目前月均10万+文章超过400篇,2020年总阅读量高达10.5亿,其影响力、传播力都位居国内报纸媒体微信公众号前列;2014年5月,《参考消息》客户端上线。此外,《参考消息》还打造了今日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等一批百万级的渠道号;在抖音、快手、B站、喜马拉雅等视频、音频平台上,也都能看到《参考消息》活跃的身影。
《参考消息》全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积极适应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变化,在努力扩大内容覆盖面的同时,更在内容供给侧持续发力。
2017年初,《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推出“锐参考”栏目。这个全新的原创、国际、深度、时政报道品牌,很快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分析力从众多新闻产品中脱颖而出。此后,《参考消息》全媒体乘势而上,接连推出“参考快讯”“参考快评”“参考微评”“参考头条”“参考漫谈”“参考包袱铺”“世界听我叨”等品牌栏目。
《参考消息》正以全新面貌不断丰富着人们对这个“90后”的认知。2021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最新报告,《参考消息》以595.8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总排行榜第114位,稳居中国传媒榜前列。
2020年初,参考智库正式成立,基于自主开发的“天闻”海外舆情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海外舆情大数据库,为部委机关、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用户提供信息和研究参考。
2021年9月1日,《参考消息》在其微信公众号上重磅推出“数字报”服务,随后不久数字报音频功能上线,实现了“打开手机听报纸,天下风云掌中看”。
90载风雨苍黄,90年风云激荡。一代代参考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奋力拼搏。脚下有泥土,眼里有星光。历经“内刊、报纸、全媒”三个发展阶段的《参考消息》,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新华社建社90周年贺信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续写全媒体时代的华彩乐章。
2021年7月1日,《参考消息》首份“电子号外”献礼建党百年。
来源:参考消息网
原来《读者》杂志也出过手机,不过现在已经停产了
你对《读者》杂志应该还有印象吧,相信你一定看过,这是一本在中国无人不知的杂志,被国人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其在国内、亚洲,乃至世界综合类期刊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厂商进军手机领域,2012年12月,读者集团联合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磅推出了“读者i800挚爱”智能阅读手机(以下简称“读者i800”),完美的将传统媒体与智能手机相结合。
读者集团与斐讯联合推出的这款“读者i800”手机有着丰富的阅读资源,更是对于《读者》用户群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其可以在平台下载阅读由《读者》提供的具有读者出版集团版权的精彩中外书籍,还能免费获得《读者》杂志30年来的合刊,以及内置的特色服务等,手机本身的素质也是颇高。
我们首先来看看读者i800的硬件配备,该机采用高通骁龙MSM8225双核处理器,主频1.2GHz,内置512MB RAM+4GB ROM,内置Adreno 203图形芯片,这样的配置在千元级手机中已算是相当不错,我们使用几款常用软件对其进行了基准测试,从结果看读者i800属于同级产品中的一流水准。
作为一款“读者”手机,那么在手机内部自然要有一些读者的特色内容了。读者i800手机内置了实用性非常强的应用,同时更是将智能手机的阅读功能完善。“读者30年合刊”内整合了自《读者》杂志1981年创刊至今所有内容,让用户能够尽享读者i800挚爱手机带来的文学饕餮盛宴。根据官方的信息,这一套《读者》全集价值2880元,同时今后的读者期刊也会通过手机内置的APP应用进行推出。
拍照能力方面,这款读者i800搭载一颗800万像素摄像头,带有双LED闪光灯辅助,支持自动对焦,支持多项参数调节能力。手机支持测光模式调整、感光度调节、曝光补偿、人脸检测、色彩效果调整、白平衡以及多种拍摄场景选择、全景拍摄等,使用上完全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视频上则支持720p级别的高清视频拍摄。
续航能力方面这款读者i800也有着不错的表现,该机使用一块2100mAh大容量的电池,手机尽管屏幕尺寸稍大,但整体硬件搭配合理,无明显耗电大户存在,加之系统较为纯净,其续航能力经过测试基本能达到1.5--2天的时长,表现不俗!
读者i800的售价仅为999元,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该机作为“内容平台+个人终端”的定位,也给手机产品开辟了新的划分,定位更加准确,针对性较强。读者i800选用5英寸大屏,加上《读者》内容的定制,为阅读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同时手机配置也较高,1.2GHz处理器、800万像素摄像头等,在日常应用中也能获得很好的体验。综合来看读者i800挚爱手机都是一款非常值得关注的机型,不过现在也已经停产了!
相关问答
斐讯手机开机密码忘了,怎样才能恢復出厂设置方法-ZOL问答回复gyfsx_xiazai关机,同时按音量上和开机键,手机有显示后松开,进去的是rec。进rec后,用音量上下选择到有个data/chace那,安电源键确定。此时平板会恢复出...
斐讯不能远程管理,在手机客户端登录不了云帐户?-ZOL问答其实是需要在官网下载新的升级bin文件,然后进入路由设置界面-系统-系统工具里面,点击更新,选择下载的bin文件升级后就可以成功登录云账号,然后手机端也登录云账...
【我眼中的鲁迅 800 字只要八百字啊!八百,不要太多啊!】作业帮[最佳回答]朋友,请容许我先收敛一下沸腾的心绪,让我再梳理一下杂乱的文思,我要向人世间搜寻那最铿锵、最芬芳的词句,向你再叙他奇伟的平生.记不得是第几次提...
文章 800 展现量阅读量400算是正常吗?不算正常。因为通常来说,展现量应该会比阅读量高,如果展现量只有800,那么很可能是文章推广的不够或者吸引读者的标题和摘要不够吸引人。同时阅读量只有400,说...
初中随笔 800 字写时光的,告诉 读者 要珍惜时间_作业帮[最佳回答]珍惜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老天爷公平地给了每个人一次生命.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尽管长短不一,但都是由分分秒秒的时间组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像...
第一篇文章推荐 800 阅读8是什么水平?不过推荐量800,如果超出8小时,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属不理想。若是冷门文章发布时间短,推荐量会慢慢腾腾上升。至于阅读量,倘若冷门文章是8,虽不算很好...平...
800 字作文,难倒多少人?所以阅历,知识随着时间的增加,就像老酒一样,放的越久越香醇,社会阅历也是越久视野越开阔,让人回味无穷。当再有800字这要求,别说800了,写出一本书都不为...当然...
读者 杂志是什么时候创办的 - 李悠然 的回答 - 懂得《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办的一份蜚声全国的文摘性综合期刊。该杂志原名《读者文摘》,由于与美国《读者文摘》重名,于1993年改...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 读者 以温暖的视角...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
网络小说作者的月收入大概是多少?以起点为例来说,白金作家年收入200~300万左右甚至更多,最低的收入没入VIP的一月几十块,前提不停地码字。每天坚持更新的话入VIP得作者月收入在2000月左右,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