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性能 正文

tegra3游戏 新剁手难题,微软Surface 3平板电脑评测

新剁手难题,微软Surface 3平板电脑评测

微软第一代的surface平板(国内网名苏菲)于2012年10月推出,当时打头阵的是surface RT。比起销售惨淡的RT,其后推出的surface Pro系列明显要更加成功,但后者的起步价就是799美刀(约合5000元),而新surface 3把价格降到499美刀。

和前两代用arm处理器的surface RT不同(前两代分别是Tegra 3和Tegra 4,这个两个CPU在ARM阵营里面也是不是很强),这次surface大发善心用上了X86构架的atom,虽然性能不强,但起码已经是满血的移动CPU ,可以运行几乎所有的桌面软件。而为前两代专门做出来的ARM版win8也随着它们而消失了。

参数

267 x 187 x 8.7 mm 622g

10.8寸1920x1280分辨率的3:2屏幕

低配2G内存64G存储,高配4G内存128G储存

CPU Atom x7-Z8700,14nm4核,1.6GHz基础频率,睿频可到2.4GHz

USB3.0,mini-DP,micro-USB充电口,3.5mm耳机接口,TF内存卡槽

前置350万,后置800万摄像头

低配499美刀(约3095元),高配599美刀(约3715元)

原生win8.1和一年的office365订阅,后期免费升级win10

外观

对比12寸的surface pro3,surface3小了整整一圈。镁合金外壳手感酸爽,电源和音量键很紧,按上去有结实的踢踏声反馈。

surface系列最明显的外观特征是它的折叠支架,初代的surface RT只有一个档位,surface 2增加到了2个档位,而surface 3“很自然”地升级到了3个档位,可以用三个不同的角度放置。不过surface Pro 3已经做到了无级换挡,当然,这个简化的3档位设计,省下了重量和架构难度,而且不像Surface Pro3那么紧(为了放置时不下滑,它的阻尼较大)。

mini-DP,USB、micro-USB、耳机接口都在机身右侧;底部是键盘的磁力连接口;顶部是为天线预留的不用颜色的塑料条。

而上一代的surface比,这一代最明显的特征,是屏幕比例从长16:9变成了3:2。不得不说,这简单的比例变换很重要。这个比例下,竖屏的平板模式看起来舒服很多,横屏的笔记本模式在看网页或办公的时候,可以多出上下一截的视野,用起来爽多了。当然,代价是看电影又上下黑边了……

另外一个值得点赞的点,是扬声器被放在了前面而且做的相当隐蔽(索尼Z系列平板的扬声器也是这么放的)。

机身上另一个变化,是磁吸式充电接口变成了micro-USB接口。通用接口可以让你不用多带一条充电线,但代价是它的瓦数不高,严重地限制了充电速度,而且它真的只能充电(PC上的mircoUSB接口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作用)。无论是原来的磁力充电接口,还是macbook上的USB-C接口其实都可以提供更大的电流,surface3用micro-USB作为充电接口,这其实算是个倒退。

键盘

Surface 系列一开始就是和磁力吸附键盘搭配出现的。在Surface RT的年代,还推出过没有机械结构的触摸键盘,但那奇特的手感并未被大众接受,这个版本很快就消失了。而现在的都是常规剪刀脚结构的薄膜键盘,可以提供实际 的反馈手感了。

键盘通过磁力吸附在机器底部,合上之后可以当屏幕保护盖使用。在把它当平板用的时候,键盘甚至可以像普通保护盖一样,绕一圈后贴到机身背后。

Surface3的键盘基本就是Surface Pro3键盘的缩水版。同样可以往上折一道,把一部分吸在屏幕下方,以提供更高的键盘角度,并带上了背光。键盘本身还提供了亮红、红、黑、蓝、浅蓝5色可选。

值得注意的的是,Surface Pro3键盘上,那一行为win8设计的快捷键被取消了,换成了传统笔记本的FN功能键(像大写键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指示灯)。不得不说,这个“倒退”的实用性反而更高。听觉和手感上,键盘声变小了,并且尼阻被调大。

因为机身从12寸变为10.8寸,触摸板板也缩小了,但幅度不大。因为触摸板和键盘贴得太紧,为了防误触,它的手势识别距离被调大了,手指要移动一定距离后才会被识别。

而原装的磁吸键盘比第三方的蓝牙键盘要帅而且方便很多,它的各项设计都挺好,但很可惜它没有随机附送,而且价格不便宜,130美金的售价都已经是裸机价的28%了。

在把它但做普通平板用的时候,你可能会嫌弃键盘太重。但要打字发邮件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它。而且surface设备向来被当做笔记本的代替品,这就要求它们有键盘。虽然它不是一个捆绑配件,但个人建议还是要买上的(没有键盘套的苏菲不是好苏菲)。

触控笔

和surface pro3,surface3也有使用N-Trig技术的触控笔,而且这还是非pro系列首次有自己的触控笔。这支带多级压感的笔,它最大的特色是后面的按钮,单击后可以直接启动onenote并打开一个新笔记,并且可以自己定制按钮触发的功能。

这支笔的手感几乎和surface pro3如出一辙,概括起来就是爽。加入了防误触选项后,以前写字时,误触到win键而跳出的问题也被解决了(右撇子写字的时候会碰到右边的win键)。

拓展坞

这个是很少见的配件,surface pro3也有。它用于让你更方便地外接显示器和键鼠,自己的电源接口,企业用户会很喜欢的,但盛惠199美元。

拓展坞提供了2个USB3.0,两个USB2.0接口、千兆RJ45网线口,和HDMI 接口。它有导轨,机器可以很容易放入,左边可以磁力吸附触控笔,甚至连着键盘的时候也能放进去。

CPU背景

英特尔在2011年宣布要帮atom处理器脱去二等公民的印象,并把他们带到主流处理器领域。atom在45nm停留多年之后,终于熬到头了(一定程度上还要感谢ARM阵营在移动领域上的鸭梨)。2013年的Silvermont构架atom加入了乱序执行,并且是首批用上22nm制程的atom,而一年后推出的Airmont构架就直接跳到了14nm。

22nm工艺出来的时候,英特尔照常地先在桌面和高性能移动处理器上使用,atom等了7个季度(近两年)后才用上。而14nm工艺在core-M上首发之后半年, Airmont构架的atom甚至比桌面平台更早地用上14nm。

surface3 上的 x7-8700,是英特尔Atom现任最高阶的产品,代号Cherry Trail,14nm的 FinFET 工艺制造,用上了好Broadwell.构架一样的GPU核心。它是 Bay Trail的继任者,后者中著名的Z3700系列,也是上一年很多国产win板上用的CPU。

Cherry Trail 处在英特尔的tick-tock策略(隔年升级进程和构架)中的制程提升年。就是说Cherry Trail 除了很小的构架提升外,基本只是提升了制程。直接效果是降低了能耗并减小了芯片面积。希望atom有巨大性能提升的观众,只能等明年Goldmont构架的atom了。不过14nm制程可以让CPU更持久地维持睿频,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性能表现。

官方宣称这代的atom封装面积小了64%。虽然英特尔在IDF上没用公布芯片面积,但从现有资料推算,它的面积大概是 83mm2,甚至比苹果ipad air 2上的的A8X还要小一点(89mm2)。芯片三维是17*17mm*0.937mm,比Core M的30*16.5*1.05mm 要小50%以上。CPU频率在1.6-2.4GHz,低频可以压到480MHz,情景功耗只有2W。

乱序执行,32K一级缓存,2个核心共享的1m二级缓存(4核版本有2m二级缓存,但全系列都没有三级缓存)。支持 LP-DDR3 /DDR3L 1600双通道内存,集成PCIe 3.0、USB 2.0、USB 3.0、 eMMC v4.5.1控制器,支持eDP, DP, and HDMI 1.4b三种显示输出。

它最大的变化是GPU升级到了英特尔的第八代图像处理器。用14nm制程省出来的空间和功耗,让顶配 的x7-8700可以加入16个 执行单元(EU),GPU频率也可以在200-600MHz之间浮动。对比Bay Trail 上那个只有4个执行单元的阉割版第七代GPU,提升相当明显。但比起有23-48个执行单元的Broadwell 构架的core i系列,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ISP和硬解能力也有升级。支持H.263, MPEG4, H.264, H.265 (HEVC), VP8, VP9, MVC, MPEG2, VC1, and JPEG的硬解,以及 H.264, H.263, VP8, MVC, and JPEG硬件加密。这是英特尔首个带齐了HEVC硬解的处理器,暂时也是英特尔最先进的多媒体处理器。

CPU运算性能

测试机是499美刀的2G LPDDR3内存的乞丐版,机器运行64位的win8.1。网页基准测试,依靠制程优势,可以长期保持高频,虽然远弱于core i系列,但仅次于core M,大幅抛离上一代atom。

PCMark 8 Futuremark中分数,依旧和core i 系列还差得比较远,但和用Core i3 的Surface Pro 3出乎预料的接近,可能是i3没开没有睿频。

TouchXPRT 2014测试中有很多短时间高强度运算,而且任务之间给了CPU足够的冷却时间,可以看到处理器不降频的跑分。除了没有睿频的i3外,atom在这里就再次大败给core i系列,但还是比用上一代处理器的惠普Stream11强。

Cinebench是个单纯考验CPU性能的测试,对主频比较敏感。尽管新Atom有4个物理核心,而i3只有两个物理核心和4个逻辑运算单元,但多线程运算中还是差了好远。

core M确实有凶猛很多的性能,但代价是发热大,而atom的发热控制相当好,即使高强度跑分也没超过30度。总体来说,比起CPU,它的EMMC才是最大的性能瓶颈。

GPU图形性能

为了将功耗压缩到2W,比起有24个执行单元(EU)的core-M,Atom x7-Z8700只有16个执行单元,而且前者最高主频有900MHz,后者只有600MHz。

跑分中,虽然能 赢上一代的Atom,但性能还是赢不了部分采用变态GPU的arm平板。

和自家产品对比,用i3的surface pro3要比新atom平均快40%,core-M则平均快了47%。作为对比前者功耗11.5W,后者功耗4.5W,都比2W的atom要高很多。

用DOTA2做实际比较,surface3确实不太适合跑大型游戏,即使的高一级的core m也是刚够用而已……

存储性能

左侧surface3,右侧surface Pro3

虽然eMMc的价格便宜结构简单,但它是新atom的最大瓶颈。在CrystalDiskMark 的储存性能跑分中,这个差距还是大得很夸张。这个会影响我们软件安装和载入速度,而且这是我们发现电脑卡的主要原因。

屏幕

虽然16:9宽屏可以让你左右分屏使用,但办公或者浏览网页的时候,更需要的是纵向的空间。而且以前的16:9屏幕,绝壁不适合作为平板使用,那长长的机身会让机器感觉更重(力臂更长),而且竖放的时候也长得太奇葩了。

总体来说,我们对这个3:2的屏幕比例,绝对是赞多于踩的。而且更接近正方形的比例,让屏幕显示面积也实打实地变大了。10.6寸的surface2 是5.2*9寸(47平方寸),10.8寸的surface 3是9.2*6(55.2平方寸)。

1920*1280的分辨率,让纵向多了200个像素点,但它的像素密度几乎和pro3一样(2160*1440),都是217 PPI。精细度虽然比安卓平板要低,但对于win板来说已经很高了(再高的话,会因拉伸显示而模糊)。

这块屏幕最高亮度为432尼特,比上年推出的Pro3足足高了100尼特,虽然黑场有点压不下去,但对比度也有920:1。

色彩准确度上,机器有点过饱和的偏向,而且蓝色偏弱,但整体还算挺准。

这块屏幕最夸张的是 GMB 测试,成绩在同类对手中一骑绝尘。而且这些都是在使用软件调教前的结果,这说明硬件本身已经调教的挺准了。这也是我们测试过的最准的屏幕之一。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这是一块爆好的屏幕,表现肯定不会让你的眼睛失望的。

续航

surface 3配备了28Wh电池,比起surface Pro3的42Wh要小了很多,但CPU功耗也小了很多,理论续航也是难分高下的。

统一设定在200尼特亮度测试,结果不尽如人意,surface 3在浏览器测试中坚持不到8小时,而电池还小一点的iPad air2可以多撑2小时。

几乎都是硬解完成的视频回放测试,运算压力同样很小。但续航也不太好看,不但输给了平板,还输给了很多笔记本。

在面向笔记本的高强度测试中,surface 3终于挽回一点颜面,打趴了各个笔记本同行。从“低强度运算中续航不给力,而高强度运算中续航相对给力”的现象,基本可以推断CPU的功耗对续航影响很小,显示器和其他元件反而耗费了大部分的电量。不过尽管如此,它还是创下了笔记本的能耗比记录(单位电量的运算能力产出)。

充电时间&其他

与平板对比的续航,单位为小时

与笔记本对比的续航,单位为分钟

充电时间方面,机器配的是13w的充电器。充电时间简直长到让人发指,iPad Air的4小时充电都已经够蛋碎了,但surface 3更加夸张,0-100%充电耗时5.5小时@#¥#@¥%……#@¥@%@!%

这个几乎可以肯定是使用micro-USB接口的错,这个接口能支持的电流和电压都太低了,并不适合大电池容量设备的充电,用原来的磁吸式充电接口或者USB-C接口才是正确的选择。

声音质量上,虽然有正向用户的双扬声器,但声音质量和那些内部空间不足的手机接近,150Hz以下低频声音几乎都出不来,15KHz高频之后的声音也出不来,简单来说就是高低都上不去,最大音量只有76dB,不是很大,不过听感反而还可以接受。

前置摄像头的分辨率比较少见(2304*1536),但因为它的支架角度是固定的3个,所以摄像头自拍的角度也就那么几个。而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的表现出乎预料地好,而且弱光下的表现也不错。

总结

对于自己的前任,Surface 3是一个相当好的继承者,甚至让人产生“相见恨晚、tm早应该做成这样”的怨念。它是一部好设备,漂亮的镁合金机身,做工上完虐OEM厂商,它还有历代最轻的体重。其实单单一个3:2屏幕的改进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确实让平板和笔记本模式都爽了很多。

新的atom性能已经和顶级的ARM处理器接近,但和主流的core系列还差一大截,但考虑到14w和2w热功耗的差距,这也是情理之中。用它来进行日常轻度办公绰绰有余,而且surface系列终于也可以跑X86程序了!真说性能缺陷的话,那就是它没有用SSD,而用了蛋碎的eMMC 4.5,这个规格甚至不如用eMMc 5.0的现代安卓旗舰。虽然这个问题在平时用的时候感觉不太明显,但这是机器最明显的性能瓶颈。

它另外一个问题是续航,对比安卓平板和iPad,这个续航比较捉鸡。虽然PPI比人家低,但是背光耗电比较高,直接拉低了续航表现。它这块松下的屏幕,或许真不如夏普的IGZO面板省电。整体耗电方面,改进后的待机耗电还不错,所以实际用起来续航感觉还不差。让它续航减分最多的其实是充电速度,充一次电要5个半小时,这也不是每个用户都可以接受的慢。

定价方面,Surface 3从64G起步也还算良心,多加100刀可以升级128G和4G内存,怎么看都是值回票价的升级。而配件方面,虽然键盘的触摸板很小,但也不是不能用,而且其他部分都挺好用。如果你只想把它当做平板用,这键盘可以不买,但它是苏菲系列的重要特征(bi ge)来源,这其实很难不买(突然好像明白为什么微软要独立卖键盘了……)。触控笔的手感和精确度都很不错,有作画或笔记需求的话,可买。而拓展坞的话,还是算了吧。

Surface 3乞丐版裸机的价格还是有竞争力的,但这个价格是没有键盘的“阉割版”,而加上键盘和触控笔之后,这个性价比就不太好看了。加上130美刀的键盘、50刀的触控笔后,它的价格都和华硕UX305都接近了,但后者用的是Core-M,性能要强很多。

赞:

踩:

性能够用,但还是弱

续航中规中矩,但充电时间太长

裸机性价比高,但配上键盘后就显贵了

在移动市场折戟的Tegra,如何变成英伟达自动驾驶的刺刀?

雷锋网按:那只在黑色背景上闪着绿色荧光的「眼睛」,你可能只在笔记本电脑上见过。现在,英伟达将这只「眼睛」拓展到汽车上了。

如果回顾近三年英伟达在 CES 上传递的信息,从 Drive PX、Drive PX2 到 Xavier,英伟达无一不在强调自动驾驶,并在这一领域不断投入,每一年都有新的产品和进展。

这些成果给大部分人带来一种感觉是:此前在汽车行业没什么存在感的英伟达,是什么时候进入这一领域的?

事实上,这家 PC 时代的芯片供应商与汽车厂商早有交集。

在 2015 年的 CES 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讲起了一个细节:奥迪与英伟达从 2005 年便开始合作了。最让黄仁勋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奥迪找到英伟达,便向后者描述,「未来的汽车将会搭载很多计算机技术,变成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这或许为英伟达后来进入汽车行业埋下了一颗种子。

英伟达进入汽车领域

英伟达的 Tegra 芯片由于没有基带支持、本身功耗控制以及市场导向等问题,在手机、平板市场铩羽而归。英伟达在 2011 年斥资 3.67 亿美元收购 Icera 基带业务,由于在市场反响不佳,2015 年英伟达不得不打包出售了这一业务。

不过,在汽车市场,英伟达却用 Tegra 打出了一片天地。

在 2005 年开始研发的 Tegra 处理器,虽然最开始应用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但到了 2011 年,Tegra 在汽车领域的主要用途,包括信息娱乐与导航系统,多功能仪表盘和驾驶员辅助系统三个方面。

2011年奥迪在新款 A8 汽车上采用了来自英伟达的 3D 导航系统显示芯片,而后者则用了整整 6 年时间研发这一芯片。

同年,英伟达与宝马达成协议,宝马要在全系汽车中的车载导航和信息娱乐系统都将搭载英伟达 GPU,依靠其图形处理能力,呈现出生动逼真的图形效果,而且车载屏幕达到 1280x600 甚至更高的分辨率。

2013 年,外界发现特斯拉 Model S 的信息娱乐系统是运行的是英伟达的 Tegra 3 处理器。

理解「车规级」

在后来的采访中,一位记者非常诧异地提问英伟达汽车事业部总监 Danny Shapiro:一家游戏芯片厂商是怎么突然闯入汽车领域的?要知道,英伟达为笔记本或游戏主机设计的芯片是无法直接用在汽车上的。

Shapiro 答:「我们需要学习『车规级』意味着什么。英伟达的产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重启,能够满足汽车内恶劣的操作环境和可靠性要求。」

「车规级是品质的分级名词。一般而言,车载要求的工作温度至少是-30 度到 90 度,这是一般消费级产品无法企及的。同时对于 EMC、EMI 方面,国际定义为消费级的 2 倍以上。另外,车规级还需要满足 26262 的性能要求。」一位汽车工程师向雷锋网解释「车规级」的严苛标准。

一位对奥迪与英伟达当年合作较为熟悉的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当年的情况,奥迪迫切寻找一种稳定高效的多执行模块控制方案,而当时的方案公司基本都求稳,只有英伟达推出高效的 Tegra 模组,这在时机上吻合了双方的需求。」

Shapiro 回忆,英伟达做的事情就是为汽车客户开发一个模块化解决方案。奥迪、特斯拉都采用了这种解决方案。这个计算视觉模组(VCM)是可编程的汽车电脑。

英伟达与特斯拉的合作始于 2009 年。当时特斯拉 Model S 配置的 17 英吋中控触摸屏幕和数字仪表盘搭载的正是 Tegra。当时德国大众旗下的奥迪汽车正在引入新式导航系统,采用的也是英伟达 Tegra 处理器。

在奥迪与英伟达的合作早期,奥迪一名高管曾邀请英伟达工程师前往位于德国的奥迪工厂。

奥迪互联汽车技术高级系统架构师 Matthias Halliger 回忆说:「我们对英伟达的工程师表示,『你们只生产一个元件,而在这里我们需要将 1 万个元件组装成一辆汽车。即使是一个元件损坏,我们都会面临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奥迪的工作人员指出,曾经有一辆豪华轿车由于喷漆存在瑕疵而被拒绝收货。奥迪的用意很明显,帮助英伟达理解汽车厂商的需求,理解汽车厂商究竟想要什么,并且接受汽车行业的文化。

英伟达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英伟达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Rob Csongor 曾提到,英伟达为了支持客户,曾派了大量软件工程师去奥迪位于德国的总部以及特斯拉在加州的总部。

Csongor 认为,不能简单将英伟达划分为二级供应商,因为诸如软件调试这种关键的事情,英伟达必须入汽车厂商进行直接和密切的合作。英伟达在早期与汽车厂商们建立了这种联系为其日后快速切入汽车领域打下了基础。

基本上,从 2005 年到 2015 年,英伟达耗费了 10 年时间才被汽车行业接纳为元件供应商,将业务从消费电子产品拓展至汽车元件。

2016 年 7 月,Shapiro 在英伟达的官方博客上撰文,大意是英伟达如何通过汽车级的严苛测试。尽管如此,英伟达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了解汽车设计周期、汽车厂商和供应商的工作方式。正常的汽车生产周期达到 5 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许多消费类产品只有 1 年。

此外,英伟达需要与自己的供应商合作,确保关键元件,例如内存和电源模块,在更长的生命周期中能按需得到升级。

汽车芯片市场

2011 年英伟达亚洲研发中心落户天津时,英伟达汽车事业部总监 Danny Shapiro 来华,当时他向外界解释英伟达进入汽车领域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车载信息系统集成厂商,英伟达有丰富的高性能图形技术经验,只需将这些技术缩小体积、节能化,就能够提供优秀的多媒体体验。 换句话说,英伟达进入汽车行业的优势在于:图形处理和计算性能。

但在传统汽车芯片市场,英伟达仍是一家小厂商。一些老牌劲旅,如飞思卡尔、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德州仪器、瑞萨电子、恩智浦、富士通、博世、赛灵思等诸多大厂,依然牢牢占据着车载半导体市场,外来者鲜有机会进入。

恩智浦和瑞萨电子都属于汽车芯片领域的两大顶尖供应商,目前市面上有上亿辆汽车都搭载了这两家公司供应的芯片产品。

虽然目前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也有汽车工程师认为英伟达是「业界很特殊的存在」。

他告诉雷锋网,传统汽车芯片厂家是根据之前的需求来设计芯片。而英伟达是利用其它在行业的积累,给车企提供了一种特别计算能力和图像处理能力的支持,实现一个跨界融合效果。

「车企选择的还是学习其他行业,整合成熟技术。而在性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英伟达只能在某些高端车上研发和落地。因为量小,大家不知道。」他说。

一位来自国内自主品牌的汽车工程师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告诉雷锋网,英伟达性能强大,但目前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我很少听说有(车企)用英伟达的(芯片),太贵了,性能冗余。」

他表示,目前主流的车载芯片依然以稳定为主。因为你市场的中坚需求只是一辆不会出问题的车。每家主机厂的主要盈利,还都是依靠中低端车型。

这也是为什么在早期,英伟达在汽车上的应用都偏向于豪华车型。

2011 年,英伟达汽车芯片业务的销售额仅为 2300 万美元。到 2016 年,其收入已经达到 3.2 亿美元。英伟达预计,到 2020 年其芯片将被用于 3200 万辆汽车中。Shapiro 说,「我们的产品已经内置在超过 1000 万的汽车里了。」

「对于汽车业务上升空间仍然非常大,因为全球的汽车制造商每年会卖出 9000 万辆的汽车。」Shapiro 说,特斯拉超大触摸屏、奥迪的控制器、导航仪和虚拟驾驶舱,都是由英伟达的芯片驱动。

英伟达的高管在 2014 年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就曾表示,汽车是其移动业务增长最快的领域,今后还将一直保持这种发展态势。

在当年 3 月的年会上,Shapiro 描绘未来汽车的图景:每辆汽车最终都将会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

进军自动驾驶

英伟达并不满足只是提供浅层的图形处理能力,它的野心在于更有潜力的自动驾驶。而实现自动驾驶的汽车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识别,需进行庞大数据分析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汽车通过搭载诸如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采集图像数据,将这些信息通过深度学习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发出指令控制汽车并实现自动驾驶。

在这个过程中,深度学习所需要的并行计算能力显得颇为重要,英伟达的 GPU 在这方面有天生优势:高度并行、海量规模的架构能很好满足深度学习的需求。

近几年,英伟达陆续推出了自动驾驶汽车计算平台,从 Drive PX、Drive PX2 到 Xavier,能够以每秒几万亿次浮点运算来处理数据。

作为对比,在 2000 年时,同样实现每秒 1 万亿次浮点运算需要 1 万个处理器,这庞大的计算系统显然会影响汽车高准度行驶的可靠性。

一位汽车工程师告诉雷锋网,自动驾驶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传感器的实时信号,需要更高效的数据运算和信号处理能力。这对于英伟达而言无疑是天生的优势。再加上高精度地图的显示应用,更加显得当前主流车规级 IC 的性能不足。

「我觉得自动驾驶的羸弱,还是受限在车机能力和网络数据接入的平台接口,也就是硬件对接。车机没办法拥有像网络服务器那样的超强硬件。」他表示。而这正是英伟达的优势。

在今年的 GTC 上,丰田已经成为英伟达 Drive PX 平台吸纳的第四个汽车厂,另外三家厂商分别是奥迪、戴姆勒和大众集团。其中,大众集团和丰田汽车过去一直稳居世界汽车销量前两名(今年第一季度被雷诺-日产联盟超越)。

在未来,如果世界排名前 10 的大部分汽车厂商都使用英伟达的计算平台,英伟达的这门「生意」将更具想象空间。

近一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智能汽车对于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暴增,海量数据的处理与计算能力正是英伟达、英特尔、高通等公司所擅长的领域。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为消费产品的芯片公司切入车用芯片市场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与传统汽车半导体公司相比,英伟达的真正优势并不是芯片设计能力,而是真正把诸如深度神经网络、云计算以及视觉等技术引入汽车芯片。

根据 IDC 预测,2015 年至 2020 年间,汽车芯片的平均年增速将达到 7.7%。现如今,消费电子行业的风口正转向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而英伟达早已站在了这个新的风口之上。

相关问答

( tegra3 ) 高通 德仪 三星 国产mtk哪个强点? 从玩 游戏 和上...

从玩游戏和上网以及3d处理的角度上说.举报键盘LGLG游戏键盘7人讨论859次围观关注问题写回答讨论回答(7)cherryjuan1202最低配置CPUP42.0G内存...

HTC手机的g23又叫什么?

是相同的一个型号的不同命名HTCOneX是手机国际统一命名,HTCG23代表HTC推出的第23个安卓G系列手机,一般是商家或者玩家安的名字,而HTCS720e是国内行货对手...

大家有什么安卓平板 游戏 可以推荐?

感谢悟空邀约!你好,我是吃葱君。数码爱好者。平板电脑我也买过三台,有苹果,有安卓,也有WINDOWS系统的。从游戏体验来讲,苹果系统的最好,资源也比较丰富。...阁...

小米 3 那个版本的好点NVIDIA Tegra 4 四核1.8GHz跟高通晓龙80...

小米3的NVIDIATegra4四核处理器性能要优于高通骁龙800最新版四核处理器。NVIDIATegra4采用了基于28纳米工艺制程的四核ARMCortex-A15架构,主频高达1.8G...

nvidia tegra 4相当于骁龙几?

骁龙800英伟达的NVIDIATegra41.8GHz四核采用28纳米工艺,配有Cortex-A15架构(第一款使用了Cortex-A15架构的四核处理器)带有72颗GPU核心,而...

铭瑄显卡和英伟达显卡哪个牌子好?

NVIDIA亦会设计游戏机芯片,例如Xbox和PlayStation3。近几年还参与了手机cpu的开发和制作,如NvidiaTegra3。NVIDIA最出名的产品线是为游戏而设的GeForce显...

奥迪虚拟驾驶舱是啥_车坛

奥迪虚拟驾驶舱是一块全液晶仪表盘。奥迪虚拟驾驶舱是一块分辨率为1440x540的薄膜晶体管集成显示器,尺寸为12.3寸,接近我们平时用的手提电脑。奥迪...

ARM Cortex-A9 core相当于桌面级什么处理器?

从底层来讲,ARM的处理器属于RISC,而桌面平台的X86处理器属于CISC,二者指令集不兼容,所以,ARM处理器性能如何,在不做移植之前,你说的那些桌面平台游戏都是...

特斯拉Model 3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采用了怎样的硬件配置?

鲜有人对入门级的Model3车型下手。近日,一位M...功劳大多要归到Ingineerix的头上,他花了数月才找到初始的那个漏洞,提供了临时获得root访问权限的方法(...

华硕GT-AC5300和标准版AC5300有哪些具体区别?

美版采用的是全固态电容,国行的非全固态电容,供电电容为使运行更稳定,采用的是非固态的。华硕旗下的,有很多不同产品,都是为游戏而生,性能和外观都极为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