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NW-ZX700 体验:更便携的「小黑砖」,随身醇音的工程级进化
「音乐生生不息」是苹果在其官网向世人宣布告别 iPod 生产线时,所选的标题。2022 年,在 iPod 诞生 21 年之后,苹果宣布将 iPod 产品线停更。
而同样将音乐倾注至企业内核的索尼,早在 iPod 之前就已经推出了 Walkman 这个随身听品牌,并一路拓宽和更新旗下产品线,延续至今。
相较于过去随身听需要导入音乐再进行播放,现在的随身听设备更倾向于连接到互联网来获取音源来聆听,尤其是近年来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均加强了高质量乃至无损音源的分发,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都开始喜欢上流媒体数字音乐。
所以,新时代的 Walkman 已经开始拥抱数字流媒体,同时在新浪潮下也延续了对高音质的需求,让纯粹的音乐播放器继续焕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尽管索尼 Walkman 醇音系列的播放器更新得相对缓慢,但在 CES 2023 之后,索尼依然更新了两款定位入门和进阶的 Walkman 播放器。其中就包括了被视作「小黑砖」的 NW-ZX700 系列。
该系列同样有两个型号,分别是 32GB ROM 的 ZX706(5499 元),以及 64GB ROM 的 ZX707(5999 元)。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体验之后,我觉得 ZX700 系列从内到外,都更贴近于 WM1AM2。它既有克制,也带来了可以随身而行的好声音。
外观继承了黑砖的精致,亦有轻巧便携的身板
外观方面,ZX700 系列较前代(ZX500 系列)有了较大的变化,从圆滑温润的设计转变成更接近于金黑砖的方正样式。
若是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对它的初印象,那么我想说的是:ZX700 看起来真的很像有着「黑砖」称谓的 NW-WM1AM2,只不过 ZX700 更像是 mini 款,或者按索尼的惯常定义应该叫 Compact 款。所以将 ZX700 称作「小黑砖」,我认为是恰当的。
事实上,索尼团队自己也承认,ZX700 系列的外观其实是延续了金黑砖新品的设计语言,崇尚简约和纯粹。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要让人从外观就能辨识到 ZX700 系列对高音质的追求。
可见,ZX700 的机身顶部依然对称分列了 3.5mm 耳机口和 4.4mm 平衡口,只不过金色点缀不再局限于顶部的耳机孔位置,而是进一步延伸至机身的两侧中框之上。
这意味着人们不单可以从机身顶部看到这抹金色,而且还可以在机身平放的时候,从机身两侧的金属中框上看得见,视觉观感上更加立体。
这也是整机最能凸显 ZX700 系列对高音质追求的地方,标志性的「BALANCED」平衡口字样也被篆刻在侧面。
值得留意的是,索尼为了实现更好的质感,这块 L 型的铝合金元件并非直接弯折加工而成,而是使用了成本更高的 CNC 铣削方式,从而实现了一体成型的平整度。并且在侧面和顶部,分别使用了喷砂处理和旋切处理 2 种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体现了细节之处的匠心.
追求极致这一点也和黑砖很相似,同样地,ZX700 的机壳使用了一整块铝材铣削而成,内部预留了固定和支撑电路板的位置,严丝合缝,在保持较高刚性强度的同时,也实现了轻量化的兼顾。
一体成型的机身带来了非常平整的触摸质感,相比起顶部的直边直角处理,底部考虑到握持的需要,则转变成圆润的曲角。中框位置也有一圈凸起的直边包围,除了可以柔化手感,还可以进一步巩固机身刚性,并带来更加轻薄的感觉。
机身背面和黑砖一样获得了一个略带弧度的凸起位置,主要目的是给内部元器件留出更多的空间,并且减少厚重的感觉,这点对于 ZX1 老用户们来说应该非常熟悉。
ZX700 在机身的右侧放置了一排熟悉的实体按钮,包括可滑动的 HOLD 键在内,这些控制按钮的布局都没有变化过。
机身的左侧较为简洁,仅有一个配以防尘塞的 microSD 卡槽。
平整的机身底部放置了一个 USB-C 接口和一个挂绳孔。
相较于 ZX500 系列,ZX700 系列进一步增大了机身和屏幕的尺寸,正面这块电容式触控屏尺寸也增进到 5 英寸,与黑砖看齐。产品工程师也终于意识到,Android 系统还得在大屏上才能跑得更加畅快。
虽然尺寸得以增大,但 ZX700 依然保持了单手可掌控的轻巧身材,227g 的重量和 16.9mm 的厚度让它保持了系列一直以来的便携性,比起定位旗舰的黑金两砖,ZX700 会更加适合 Walkman 随身听这个名号,我也更愿意将 ZX700 放进衣服口袋里携带出门。
就外观而言,ZX700 既继承了轻巧便携,也获得了黑金砖的那份精致,既有乍见之欢,亦会久处不厌。
用旗舰硬件的堆料,营造出旗舰般的高级声音
ZX700 的外在很像一部「小黑砖」,其实它的内在也非常接近「黑砖」。
作为并行开发的机型,NW-ZX700 使用了为去年春季发布的旗舰机型 NW-WM1ZM2 和 NW-WM1AM2 新开发的 「含金无铅焊料」 ,还有与「黑砖」同规格的 8mm 大型固体高分子电容 ,以及最新一代的聚合物电容器 FT CAP3。
另外还有 8mm 线圈电感的 LC 滤波器 ,双重低相噪晶体振荡器 (兼容 100MHz)等硬件的更新,旨在提升声音解析力和还原声音的透明度。
既然用料相似,那么 ZX700 的制作过程也得以和「黑砖」看齐,例如使用无铅焊锡来焊接 S-Master HX 芯片;将含金无铅焊料用于耳机输出等可以手动焊接的部分以及回流焊。目的是降低电路阻抗,实现平滑的信号流动。
同样地,ZX700 也实现了为追求高音质而进行的电路优化,电路设计直接将音频模块和数字模块进行了分离,并使用了 CNC 加工而成的高精度无氧铜屏蔽罩来覆盖数字模块部分,将 SoC 和闪存颗粒可能会出现的噪声屏蔽起来,让声音输出得更加干净。
简单来说,新款黑砖上用到的新技术,ZX700 都能够享用到,ZX700 的升级方向和黑金两砖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只是元件的堆料数量上会有些许差异,这也是定位上的一个区分。
▲ 为了塞入这颗高容量的固态聚合物电容,机身背面不得不采用了微微凸起的设计
软件方面的更新在豪华硬件的衬托下反而显得较为常规,这次 ZX700 支持了 DSEE Ultimate 和 DSD 母带重制引擎技术。
我们对 DSEE Ultimate 已经比较熟悉,系统可以通过 AI 算法来将普通音源提升至更高品质,通过算法去丰富高频段的乐器和女声,还原更多的声音细节。
DSD 母带重制引擎可将 PCM 文件转化为 11.2MHz 的 DSD,也是索尼 ZX 系列首次配备这个技术。索尼在此加入了自研的一套算法,转换过程会由 FPGA 电路完成,两者配合之下就可以实现音频信息的增益。
在耳机搭配上,我用的是索尼 IER-M9 耳机来连接 4.4 平衡口,虽然一开始会觉得 ZX 系列比较对应的是 IER-M7,但接上 M9 之后,发现 ZX700 也能很好地驱动更高一级的入耳式旗舰耳机,只是我的音量需要开到了 90 的位置,所以不能说是游刃有余,但它的声音输出也足够平稳。
既然 ZX700 的硬件规格和黑砖相近,那么它的声音取向也很像黑砖,整体呈现出来的声音很明显会有「高级感」,它同时也提供了以往 ZX 系列从来未有过的声音细节,尤其是打开 DSD 母带重制之后,声音的质感已经无限接近于黑砖。
即便是有着复杂乐器呈现的曲目,ZX700 都能处理得非常好,较好的分离度呈现了一个舒适的空间感,声音的厚度得到了自若的诠释,而且它的深度感不单单来自于前后的关系,更是有上下的宽度。
试听较高规格的音源后可以发现,ZX700 在音乐细节的亮丽度相较上代机身有了比较明显的修饰,而且也更加干净。所谓「高级感」的声音,意味着它能够带来舒适耐听的聆听感受。
若是打开「Direct 直接源」功能的话,那么所有的音染都会止步,它输出的是音源原本的声音,可以部分还原出类监听的环境,我了解到部分音乐从业者是很喜欢索尼这个功能的。
当然 ZX700 无法直接挑战价格近乎翻倍的黑砖,但考虑到它的便携性尤其是重量,我会更喜欢长时间使用 ZX700。
至于 3.5mm 耳机孔方面,我使用的是个人特别喜欢的魅族 Live 耳机,这是一条很容易驱动的四单元动铁耳机,所以我可以将 ZX700 的音量调低。整体感觉会偏暖一些,流行取向会更加明显。
可能受限于体积和硬件配置,ZX700 的平衡口功率仅有 230mW*2,所以用它来单推一些大阻抗的耳机还是会比较有难度,不过大阻抗的耳机还是建议上耳放比较好。但对于我手里的耳机来说,ZX700 的推力已经算是超出预期。
得益于 Android 12 系统的开放性,我可以在 ZX700 里愉快地使用 Apple Music,当无损规格开启之后,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音频信息量有所增加。所以我觉得,可以用更好的有线耳机来聆听更高规格的流媒体音乐,这也是 Android 旗舰播放器的一个优势。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 Android 系统的 SRC 问题,索尼工程师在访谈中表示,ZX700 在 48kHz 之外加入了两个从 CD 衍生出来的 44.1kHz 时钟,使得任何音源都可以(在 Walkman app 里)作为一个完整的时钟来播放。
一个比较有趣但对我来说用得比较少的功能是「黑胶唱片处理器」,索尼的工程师凭借他们的经验,将黑胶唱片机里极具辨识度的三种声学现象,通过调音的方式来还原,分别是唱臂共振、音纹杂音、唱片共振。我将 ZX700 借给了一个常听黑胶唱片的同事,试听之后他的反馈是「有内味儿了」。
而我用得比较多的一个功能可能是 USB-DAC,我最近回到办公室就会习惯性地将它与我的 Mac 相连,在获得更高品质的聆听体验之余,还能及时为 ZX700 补充电量。下班的时候拔走带在路上,ZX700 自然是一个满电的舒心状态。
拥抱流媒体的 Walkman UI,既有传承也有突破
相较于上一代 3.6 英寸的屏幕,ZX700 搭载了一块 5 英寸的亮面屏幕。同时得益于核心配置的增强,我们能够在这块「大屏」上体验到更加流畅的操作交互。
这块 5 英寸 TFT 屏幕的亮度和 720P 分辨率基本上能满足我的日常使用所需,尽管亮度需要手动调整,但屏幕的观感依然能够令我满意。
可能对于智能手机来说,5 英寸应该要被归类到「小屏」的尺寸,但对于一个音乐播放器来说,5 英寸反而是大屏的尺寸。一掌见方,刚好能够单手掌控,单页可见的信息变得更加丰富,手指滑动的行程也恰到好处。
拥抱流媒体时代的 Android 12,仍保留了老派们坐在沙发上去聆听音乐的使用习惯。
索尼为 Android Walkman 设计了一款名为 W.Music 的 UI/UX,并且遵循了「Sofa Logic」(沙发逻辑)的设计逻辑,让用户在听音乐的时候也能直观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索尼把「正在播放」放在了中间,然后在其上下左右的四周分列各项功能。
这样做是为了模仿用户坐在沙发上聆听房间里的音乐为基础,四个方向的功能也是仿照了房间里的功能布局。
比如我向上滑动,显示的「库」是伸手到沙发上方的 CD 架,取出我想要播放的碟片的画面。位于播放屏幕左侧的「播放列表」是夹克的封底,我可以在其中查看即将要播放的曲目列表,任我挑选。在右侧,我可以伸手从边桌上堆叠的 CD 里找到我最喜爱的歌曲和专辑。而在我的脚下,也就是从下向上滑动之后,我可以想象这里有一套音响设备,可以调节各种声音的设备堆积在一起,这就是我的「音质设置」。
这样的交互方式在简单体验之后就会变得熟悉,保留了老派的那种品鉴腔调,也符合了人们的直观认知,并且适应了这个时代的触控交互,得以让我在海量的乐库里肆意遨游。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 UI 也被应用在 WM1ZM2 和 WM1AM2 里。
不过我在 ZX700 的播放界面里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小变化,在播放按钮附近向左或向右滑动,现在可以执行歌曲上一首/下一首的操作。
怀旧的细节不止一处,索尼工程师们还磁带式屏幕保护程序带到了 ZX700 当中,Walkman app 会根据播放音源的质量去呈现多达 9 种不同的磁带样式,它和过去索尼的 CD 磁带设计一致,可惜屏幕的常亮时长最多只能设置为 30 分钟,这点也和之前一样。
索尼工程师告诉我们,这个磁带动画并非 CG 制作,而是将真实的旧磁带放在了第一代 Walkman 随身听(TPS-L2)当中,然后边播放边进行实景录制的。这也是磁带动画如此惟妙惟肖的秘密,因为它——真的是真的。
另外,在 Walkman app 的设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播放时间计数器」在列表的最底部,它会显示 3.5mm 和 4.4mm 接口分别用来播放的时间。虽然这是新时代的播放器,但它依然想要强调过往『煲』出好音质的发烧友玩法。
索尼播放器 UI/UX 团队负责人 Terai 在开发者访谈中表示:「购买后煲机会带来一些仪式感,但我们希望人们享受它,这需要时间。为了让播放器能够发挥出它本来的音质,有必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通电,使得电容器稳定下来,这个标准是 200 小时。」
在这里,他们还透露了一个「小彩蛋」,当播放时间达到 200 小时之后,它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但由于体验时间还是有限,我们暂时未能亲眼看到这个需耗时 200 小时的「彩蛋」。
在 Walkman app 之外,可以看到 ZX700 所搭载的完整 Android 12 系统。
比起市面上部分采用「定制」方式去搭载 Android 系统的播放器来说,ZX700 继承了 ZX500 身上的那股自由劲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习惯去安装所需的 Android app,尽情地去拥抱各类流媒体服务。
在 ZX700 的国行系统里,预装的 app 非常少,不但没有提供浏览器,输入法也只有原生的英文输入法。好在,它预留了一个腾讯的「应用宝」应用商店程序,连上 WiFi 之后就可以下载安装。
于是我将常用的几个流媒体播放平台,包括 Apple Music、Spotify、网易云音乐都安装到 ZX700 当中,甚至还安装了一些娱乐用的软件,包括微博、微信读书、哔哩哔哩和抖音,它们都能流畅地运行。
核心配置方面,ZX700 系列自然有所提升。这次的处理器基本和骁龙 665/662 相近,而且这颗处理器对于 ZX700 来说尤为合适。
按照索尼的说法,这是一枚低功耗和高性能兼备的 SoC。低功耗是 ZX700 的刚需,可以延长播放器的续航时间,同时高性能也是相对于同类产品而言,ZX700 保有了良好的系统流畅度。
相比起我手里的 ZX507 和 A100 来说,ZX700 算是做到了媲美中端 Android 智能手机的系统流畅度,我可以在多个流媒体 app 里自如切换,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未曾遇到过卡顿的情况。
另一方面,续航表现是 ZX500 系列备受诟病的地方,除了带来了一颗功耗优秀的 SoC 之外,索尼还实现了针对性的系统调优,在各个环节里都延缓了电池和电源 IC 的功耗需求。参照官方数据,ZX700 系列采用了和上一代相当容量的电池,但最长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 25 小时,用平衡口输出 DSD 也能实现约 13 小时的续航,并且支持快充功能,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所需。
按照我的使用习惯,基本上是 3~4 天才需要充一次电。更让我欣喜的是,这次 ZX700 待机时的电耗非常低,每次随手从口袋里拿出播放器的时候,都会有充足的电量。从而也印证了低功耗的 SoC ,确实有效改善了 ZX700 的续航表现。
小黑砖,名不虚传
获得了全新设计的 ZX700 系列,似乎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这代的内外变化。
体验过之后我会更加认可,ZX700 系列的确获得了来自 Sony Walkman Signature Series 的醇音能力。它可以呈现出我想要的那种高阶声音,这一点也是索尼醇音旗舰一直以来的优势。
但 ZX700 系列对用户最大的意义,我认为是索尼终于完成了将黑砖轻便地带出门这件事情,很适合那些面对音质和便携性都不想妥协音乐爱好者。
而且 SoC 和电池的功耗优化,也为 ZX700 系列长时间的使用提供了基础;更新一代的 Android 12 引入了全新设计的 Walkman UI/UX,得以积极地拥抱流媒体时代。
将好音质随时带在身上,这应该是索尼 Walkman 一贯的魅力所在,由此来看,ZX700 系列在方方面面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帝国反击战……可惜输了!没能成为“iPod”的SONY MZ-N707
引言
新千年的余波尚未平息,为了巩固自己在随身音频市场的统治地位并对抗来自互联网及MP3的冲击,索尼在2001年底一口气发布了3款颠覆以往MD世代的新产品——NetMD。
其实在索尼之前,老对手夏普已经抢先一步推出了NetMD的产品,但这丝毫不影响MZ-N1作为索尼第一款旗舰定位NetMD推出时所受到的热烈关注……但架不住外来杀入竞争者的抢风头啊。
2001年10月23日,而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里,乔布斯也将Apple iPod首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Atrac 3对阵mp3,传统盘片迎战闪存记忆体,这场决定谁才是便携音频播放器市场老大的决战也由此展开。
其实后面的发展就不用多叙述了,长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索尼声势浩大的帝国反击战最终以失败告终,NetMD以及其后续的HiMD并未能保住SONY的龙头地位。不过如果当年索尼要是成功了,那么后来国货便携播放器恐怕也就无法崛起了。
反正我就是当年被索尼深深种草,于是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收入剁手了人生的第一台MD——MZ-N707。
什么是NetMD?
其实我是索尼的真爱粉啊!
当初第一台买的手机就是还没组成索尼爱立信、GSM时代的“一代经典”——CDM-C8手机。
那手机在我当时的心目中,无外露天线,滚轮操作,加上大法信仰加成,一定是人人羡慕不已的对象!但结果呢……
同事冷冷地来了一句,你干嘛拿个电视遥控器在装着打电话啊!电视遥控器~!
电视遥控器~!视遥控器~!遥控器~!控器~!器~!……
因此我果断地转投爱立信去了,结果……居然跟索尼合并了~!
说回到MD本身,M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2年,时任索尼株式会社社长大贺典雄认为有必要推出一种可以取代磁带的音乐介质,并且能够具备CD所不具备的录放功能。因此在当年7月,在仙台的索尼技术中心正式开始MD碟片的生产。
但早期的MD即便到了MDLP时代,也依然是保持着线性录入的模式,也就是说,你需要在MD盘片上灌录歌曲,只能是按照顺序,1:1时长地通过3.5mm模拟端口或光纤接口来进行。2000年出现的MDLP技术只是为了在歌曲容量上抗衡逐渐兴起的MP3而推出的一种短暂应对策略而已,但始终未能解决歌曲录入耗时费力的现状。
因此,真正被赋予对抗MP3重任的,是拥有ATRAC DSP TYPE-R数码信号处理器,支持Atrac 3格式以及USB数字音频快速下载能力的NetMD身上。
MD本身之所以能够用比CD小的盘面面积塞下同样多的音频内容,其核心就是基于自适应声学转换编码技术的ATRAC压缩格式。其实简单通俗点讲,就是索尼很取巧地把我们听觉上不太关注、甚至听不到的频段信号都给忽略掉,只保留那些我们能听见且想听到的内容。
一开始索尼是想通过将ATRAC推动成行业标准从而稳固自己的江山,但随着压缩比更高的MP3格式出现,再加上思密达韩国人搞出了第一台MP3随身听,凭借更能省储存空间的优势,迅速把ATRAC给赶下了神坛。
无奈之下,索尼只好拿出容许牺牲更多音质换取更高压缩比的ATRAC 3(注意,中间是直接跳过了ATRAC 2)。ATRAC 3在原来ATRAC 292kbps采样率的基础上增加了132kbps和64kbps两种相对更低的采样率,这么一来,使得每张MD盘片所能塞下的歌曲数量成2倍和4倍地暴涨了起来。
不过索尼觉得这都还不够,还将过往只用于台机的ATRAC DSP TYPE-R数码信号处理器也首次下放到MZ-R909这台随身播放器上——TYPE-R数码信号处理器会对ATRAC格式编码当中各频段信号进行重新分析和分配,从而使其音质更接近于CD的水平。
可以说,索尼在当时的策略完全是针对MP3的强项和短板同时进攻的,本应该能一举扭转局面的,但是……市场对于R909的冷淡让索尼傻眼了,其根本原因就是MD的录音依然不如MP3那么高效,只有能高速完成歌曲下载才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
索尼不发飙,真当我是Hello Kitty啊!
因此索尼终于一口气拿出了MZ-N1、MZ-N707、NZ-N505高中低配三个版本的NetMD来。
一如文章开头引用当年的广告,NetMD的最大优势是通过专属的OpenMG Jukebox(2.2版本)音乐应用软件,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下载完成采用ATRAC 3plus编码的整张CD,相比原来缩短了80%的时间。而且OpenMG除了可以从CD获取歌曲外,也支持MP3、WMA、WAV等当时主流音频文件格式的转换。
但是,N1实在是太贵了,对于当时月薪不过2K的渣渣平面设计新手来说,我也只能含着泪退而求其次选择中配版本的N707了。
其实N707当时的售价也要1800多,再算上买MD盘,以及把标配耳机升级成MDR-E888SP的开销,也已经足够让我身边的所有人感到惊讶了——当然,跟如今的索6万DMP-Z1相比,当年大法还是大大地良心啊!
何况N707除了没有口香糖锂电池、线控少了背光之外,大部分N1的功能都原封不动地放到这个小弟身上,甚至大哥N1传歌都还得靠底座,而二弟的N707直接就把Mini USB口整合到机身上了……而且照样保留了充电底座,服~!
虽然主推是直接数字音频输入了,但索尼并没有忘记MD的初衷是录放一体的,所以包括N707在内的NetMD也依然保留了多种音频录入方式。N707除了麦克风输入没有N1的录音电平调节功能外,包括线性输入和光纤输入都同时具备。特别是对于光纤输入,当时的讨论几乎都认定这是音质最好的音频输入方式,以至于我还特意去给家里的电脑(那年头个人电脑普及率还很低哦)装了张带光纤输出的声卡……结果就是折腾的次数两个巴掌就数得完了。
反倒是通过USB直接下载数字音频才是我用得最多的录音方式,OpenMG本身已经具备我们今天经常用的iTunes的转换、下载、管理等主要功能,用起来本身就方便得不要不要的。而且,使用ATRAC 3plus(也就是LP2)格式时,N707还可以提供更加长时间的移动抗震功能——其实就是通过预读取的方式,从而保证在移动过程中,就算短时间内无法读取到MD盘片上的数据,播放也不会因此卡顿。
当时MD歌曲的主要来源还是自己抓取CD,或者通过网络下载MP3资源为主。由于当时网络上的资源还不像今天那么丰富,因此前者才是主要来源。当然,那时候我经常会跑到广州岗顶那里去淘各种打口CD,偶尔也能在那里找到一些原生的日本正版MD,价钱倒也不怎么贵,不过能找到的专辑种类并不多,基本都是二、三流歌手的日语流行专辑。
N707跟N1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用口香糖式锂电池,而是用更常规的AA充电电池或干电池作为电源。这样做虽然会使得机身厚度有所增加,但好处就是电池的成本降低了,特别是可以通吃普通干电池,相比起专用的锂电池确实要实惠不少。
而且N707本身保留了机身充电功能,既可以用左边方形的底座接口来进行供电,也可以用右边的AC接口对机身内置电池充电。
机器标配的是没有背光的RM-MC10L液晶屏线控,但跟以往的老版相比,沿袭了RM-MC12(标配给N909和N1)的日语汉字显示功能,最多可以同时显示6个汉字,并且支持滚动显示。
N707的大多数日常操作基本都在线控上有对应的按键,因此日常时候中可以放心把机器扔在背包里,只留着线控夹在衣领上进行控制。
切歌及音量调节都是通过线控末端的波轮来进行控制,虽然很精巧,但时间久了就容易失灵,反正我这条线控已经不能工作了。
那个时期日系机器无论是便携MD还是CD机,都喜欢将线控视为耳机线的一部分,因此标配的耳机也都以短线为主。反观这个设计在MP3机器上就再也没有普及了,哪怕今天的国砖根本不便携的情况下,厂家似乎也没要线控回归的打算。
N707跟大多数索尼的便携设备一样,标配的耳机依然是MDR-E808SP,那条耳机一直到我前端时间收拾时,因为线缆已经严重发硬了,加上音质确实没啥可说的,于是就扔掉了。
而在当时,因为选择用将配版本的N707,所以能够腾出点预算来用来升级耳机。
当时老板拿了两条索尼的耳机让我挑,第一条忘记是什么型号了,反正是当时还很少见的入耳式耳塞,我在那闭着眼听音质,结果睁开眼发现同行和朋友跟老板在看着我笑,而我居然丝毫没察觉到他们在说什么。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入耳式耳塞的隔音效果是那么好的,相比于最早接触的平头塞或者那种简易折叠的头戴式耳机,新的耳机佩戴类型已经可以做到隔绝大多数外界声音的能力了。
不过那条耳机的低频让我觉得不怎么舒服,要知道我可是做好了功课才去选购的,而在当时,甚至是多年以后,MDR-E888SP依然是被许多人封神的顶级平头耳机(当然事实上并不是,只是当时我不知道)。
关于E888的音质,可以看我很早之前写的这篇对比,或者直接看我接下来的总结吧。E888其实在当时第一耳的感觉确实是惊为天人的,毕竟在当时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耳机可没有现在那么多。而E888在素质、听感上都明显是吊打官配的E808,特别是听人声曲目时,那个感情简直快要溢出来般丰富……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音染。
如果放到现在来看,E888的性能已经没啥好吹了,但能把音染做到这么好听的程度,其实也是不多见的,甚至我很期望哪天能有人复刻一版E888。
这台N707也确实陪伴了我有2、3年时间,之后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播放MP3已经不成问题了,加上此时MD已经失势,市场全面被MP3所占领,这台N707也就宣布退入预备役了。
后来我爸无意中把这台MD给翻了出来,问我是不是能录歌和听歌的,我说当然可以啊,于是他就整套(除了E888没给)拿去用来听粤曲(广东的地方戏曲)了,之后这台N707就暂时退出我的实现范围了。
直到几年前,我父亲去世之后,在整理旧居的物品时,结果无意中把这台机器又给翻出来了。但看着外表几乎还是全新状态、而且功能正常的N707时,心里面还是相当感概的。特别是父亲的离世,在我看来是他对自己不珍惜,一直不肯听医生的建议去配合治疗,甚至他最后被查出来身体有严重问题,也是被我硬拉着他去急诊才发现的。但就是如此对自己不爱惜的老人,却对我轻易就舍弃的N707依然如此珍惜,突然明白他只是不想让自己成为家里人的负担而已。
不扯这种伤感的事了,接下来还是聊一下NetMD的音质到底如何吧。
NetMD的音质
这部分我会分开2部分来阐述,即基于ATRAC编码292kbps采样率的SP模式,跟ATRAC3编码132kbps采样率的LP模式下,这两种NetMD常用的模式时的音质差异来叙说。
但要注意,即便是SP模式下,实际也依然是一种有损的压缩状态,所以MD的音质在理论上是不能超越CD的。要知道即便是CD也只是44.1kHz之下1411kbps采样率而已,跟现在播放器相比也并不显得高,因此MD的音质从本质上就已经不具备跟国砖比的可能了。
既然素质不行,那么就只能说听感了。
跟现在索尼主力播放器相比,以当年N707近2K的定价来说,算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它所对标的最少也是WM1A黑砖这个级别的产品了(N1恐怕得更进一步对标WM1Z金砖)。但从听感上来说,N707所展现出来的声音非常偏暖,这对于接触不深、尤其是那个年代没什么听音经验的人来说,是会有种“声音居然这么美妙”的惊叹。尤其是当它配合E888时,那种松软且极具弹性的中频会相当地让人着迷,也因此难怪当时能毒倒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烧油了。至于它的高频及低频则乏善可陈,尤其是低频在E888这种佩戴上漏音明显的平头塞上会很弱,即便换成现在的入耳塞,N707的低频依然给人感觉空有量感但形态散、缺少细节。
N707如果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声音信息量其实缺失很明显,声音只是交待了主体的形态,但细节的缺失会让它显得很不真实——这就好比一张照片经过多次磨皮之后,虽然通过轮廓能看出来是美女,但这种美是不真实的,是经过刻意加工所营造出来的感觉。
N707所采用的还是ATRAC DSP TYPE-R芯片,跟后来下一代NetMD N10所采用的TYPE-S芯片相比,前者只能对采用ATRAC编码、即SP模式的声音进行优化,而ATRAC3编码即LP模式下的声音是要到TYPE-S芯片才支持优化。因此使得N707在播放SP模式和LP模式的音乐时是有明显听感上的差异。
经过优化的SP模式,从听感上会较LP模式更加饱满、蓬松一些,那种毛茸茸的音色触感虽然动态和瞬态都不怎么出色,但让人听起来很舒服。而LP模式则显得声音很干,那种细节被一刀切的缺失感会非常明显。不过如果只是跟当时的MP3比,索尼还是明显技高一筹,毕竟当时MP3所追求的是尽可能小的文件体积,而且在回放时,与之配套的DoP芯片也不像今天那么完善。
而且跟今天的WM1A,或者A55、ZX300A相比,N707时代对于音染的使用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曾经有人形容E888的声音就像厚厚的妆容,即便是再普通不过的容貌,通过修饰之后都会显得美艳动人。这其实放到N707上也相当合适。特别是当时很多录音的质量还相对粗糙,索尼这样的处理非但不会让人生厌,反倒会很受人喜欢。相比之下,今天索尼的那些基于闪存记忆体的便携播放器反倒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感动”。
总结
索尼MD始于1992,终于2006年的MZ-RH1,在14年的时间里,一共诞生了104个型号,当中包括前NetMD时代的27款录放型MD,以及46款单放型MD;而到了NetMD以及后来的HiMD时代,又一共衍生了30个型号,甚至还出了一款艺术品定位的Q17。
其实倒了后来的HiMD时代,MD已经越来越像它的敌手——iPod了。而且索尼也不遗余力地将ATRAC3编码应用到包括自家的Pad、手机上面,但这些都没能阻止ATRAC编码作为一种封闭格式的局限性,因此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了。
但无可否认,索尼的精湛做工,加上外观审美上的不断提升,使得MD更像是拿在手上的艺术品,让我在枯燥乏味的通勤路上,多了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相关问答
索尼 播放器zx 707 评测?索尼播放器zx707电路用料和做工强化,采用CNC切削加工高精度无氧铜屏蔽罩,有助于屏蔽处理器和储存设备的噪音,保证音质更纯净。同时能加强数字部分的接地,...
索尼 爱 T707 怎么样?色...优点:1.灯光特别漂亮,女孩子用是很好的选择。大的弧形只有一种颜色:白色,但是在手机蓝色的底上,会变成淡蓝色的。下面的小灯有5种颜色,可以给你通讯录...
索尼707 和866哪个强?索尼866强。索尼707比较一般。索尼866的相机拍摄的效果好,体验效果更佳。索尼707也是索尼老品牌的,但是它的功能,体验都很一般的索尼866强。索尼707比较一...
索尼 imx 707 和imx800?imx800比imx707好。imx800,搭载高通骁龙778GPlus处理器,安兔兔跑分53万+,这款中端处理器性能和功耗匹配的比较平衡,还有OSTurboX和GPUTurboX的...
索尼 imx 707 和imx866对比?索尼707强,它在性能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用的是最新一代的处理器。所以在综合性能表现方面提升比较大,另外它在续航和流畅性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使用的是最...
索尼 787和 707 哪个好?答:从性能上来看,索尼787要比索尼707要好一些。因为索尼787在档次上要高于索尼707,因此,索尼787在使使用寿命方面,质量方面,容量方面,速度方面,安全技术...答...
索尼 imx866和imx 707 啥区别?像素不同:索尼IMX866传感器,1/1.49"英寸的感光面积,支持OIS光学防抖,并引入RGBW融合单元,提升感光能力,夜景实力再上一层楼;1200万像素索尼IMX663超广角...
imx 707 相当于啥水平?imx707好,他的性能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使用的是新一代的处理器,在信号接收方面提升很大,所以它的信号很稳定。不会出现卡顿或者是系统崩溃的情况,使用起来还...
索尼 imx787和 707 哪个好?IMX707更好。因为IMX707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具有更高的像素和更好的画质,而且具有更好的暗光表现和自动对焦能力,适用范围更广。如果您需要拍摄高质量照片或视...
索尼707 和766哪个强?索尼707强,1/1.28英寸,5000万像素,1.22μm。4合1成2.44μm1250万像素,全像素八核对焦,滤镜是常见的RGGB,8K24帧视频录制(现在只有小米12Pro搭载)。索尼70...